“疫”往无前的青春力量——记东华理工大学战“疫”场上的年轻一代

发布者:陶小娜发布时间:2022-03-29浏览次数:1656


“苦中也有甜,累中也有乐;无怨无悔的选择,平凡又伟大……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我校一群群“90后”“95后”“00后”不怕苦、不怕累,坚守、奉献、责任凝聚起抗疫的强大力量让全校师生在这场“倒春寒”中感受东华理工青年一代的炽热大爱

守护学生的年轻教师

 “自疫情发生以来,一大批年轻教师始终紧绷疫情防控弦,24小时坚守在学校,真的太让人心疼了。在这里读书,真是幸运又幸福。”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蕴慧同学在朋友圈这样写道。

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刚走出校门,便由“学生”变成了“老师”。

“这是我留校的第11天,主要承担疫情信息发布、防控知识宣传教育、协调联动相关部门等工作。”当部门大部分人员隔离在家时,“95后”王宇老师第一个提出入校申请,她说:“疫情防控形势下,大家早已经没有了周末的概念,每天都忙得像陀螺一样,真的是累并快乐着。”

“女儿刚1岁,第一次离开她这么久,真想听她喊一声‘爸爸’,但每次忙完工作打视频过去,她都已经睡着了。”每天忙于检查辅导员值班情况、食堂服务人员遵守防疫纪律情况、核酸检测现场监督检查等工作的“90后”黄逸伟老师,提到女儿后略带思念地说。

“崽儿们,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校防疫规定,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,只要有困难,都可以随时跟我说”“有需要药品的同学请在群里说下或者私聊我,我给大家买了送过去”……被同学们喊姐姐的刘惠文老师和代争争老师虽然隔离在家,但仍心系学生,每天“线上”送关怀。

疫情知识宣讲、安全隐患排查、思想状况调研,全方位掌握在校生的现实关切、心理诉求和实际困难……“小年轻们”用他们的决心和勇气向疫情“亮剑”,切实做好学生的“守护者”。

耀眼的大学生红马甲

“我报名”“我可以”“我来上”……当疫情防控战的号角响起,一群稚气未脱的“00”后学生走出象牙塔,穿上“红马甲”,变身“抗疫战士”,成为战疫场上的青春力量。

“35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,80%是大一、大二、大三的青年学子,主要负责信息录入、物资派送、校园巡查、食堂测温、秩序维护、后勤保障等工作。”负责学生志愿者工作的李翠老师感动地说:“他们脸上的汗水和着雨水的样子,真美!这就是新时代青年的模样!”

“很高兴成为一名志愿者,能为学校防疫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志愿者胡健说:“最近天气寒冷、雨水又比较多,但是感觉大家的心是滚烫的。校园里的‘红马甲’就像一片流动的红色海洋,为疫情中的校园增添了很多暖意。”

“我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”志愿者刘斌凯干劲满满地说道:“每天忙着志愿服务工作,晚睡早起,已是常态,但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,反而觉得很开心、很有意义。”

“还有一个多小时,就到了同学们集中取餐的时间了,我的工作就是引导大家间隔一米,有序排队取餐。”志愿者廖佳蓉说,在通往学校餐厅的各条道路上以及餐厅走廊里,每天都有近百名志愿者和她一道“上岗”,维持取餐秩序。

战斗力“满格”的学生社团

“在此艰难时刻,我们申请24小时轮流值班,全天候及时播报学校最新疫情防控消息……”这是带有校级学生社团广播站全体成员签名的请战书。自疫情发生以来,广播站累计播报防实时动态新闻40余篇、疫情防控通知近20次、学校紧急通知10余次……

抗疫的每分每秒都值得郑重镌刻,在东华理工大学,随处可见各类学生社团忙碌的身影。

他们,第一时间在多平台同步传递防疫政策、科普知识等重要信息;他们用手中的笔杆子、照相机和摄像机,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,捕捉着一个个动人的慢镜头,传递着一线战疫的最强音。 几千张图片、18个视频、近30条推文……这是大学生传媒中心的抗疫成绩单。

他们,将目光聚焦一线,用心感受动人瞬间;他们,用笔尖记录所看所听,用故事传递温暖。担当起宣传校园正能量、传播东华理工好声音责任与使命的大学生记者团,全天候活跃在抗疫一线现场,用青年人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东华理工人的暖心故事。

学生会、团干中心、新媒体中心、大学生艺术团、青年志愿者协会、核新讲坛等全校学生社团万众一心、共克时艰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,成为东华理工大学最靓丽的风景。(文/陶小娜

 

编辑:陈婷  审核:陶小娜